沁源县推动中药材向全产业链发展
沁源县沁河镇闫寨村南,一座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党参工厂化育苗基地内,千年药香与现代农业科技撞了个满怀,在太岳山的怀抱里激起创新涟漪。
5月19日,走进基地内,水肥一体化及智能灌溉仪器匀速运转,银白色的喷头划过整齐排列的育苗盘,精准润泽着每一棵潞党参苗。前不久,首批采自当地赤石桥、庄儿上、鱼儿泉、五龙川一带的潞党参种子,带着山野的灵气播撒入穴。在智能温控、精准灌溉的呵护下,如今种子已破土而出,嫩绿的新芽像一个个小手掌,奋力向上伸展。基地负责人姚超介绍,这些小苗一个月后就能移栽到潞党参大田繁育基地,开启新的生长周期。
沁源,这座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天然药库”,孕育着500余种中药材。其中,潞党参作为“北药”之首,更是声名远扬。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赋予了潞党参、黄芪等中药材优良的品质,也让中药材种植成为当地百姓增收的“金钥匙”。然而,如何将野生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工种植经济效益?
潞党参产业化发展是关键。
乘着京长对口合作的东风,去年底,我市道地中药材优良品种种质资源圃库及组培中心项目落地建成,党参工厂化育苗基地就是其中一部分,现已投入使用。
紧邻基地,450平方米的组培中心综合实验室、培养基配置室等空间内,38套先进设施设备全部就位。该项目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及公司组培中心的技术支持,采用“信息育种 + 智慧农业 + 溯源体系”等现代科技手段,在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品种测试与比较等研究基础上,有序开展良种选育、优种繁育、引种栽培等科研生产环节。
240平方米的潞党参种子库犹如一座精密的“种质银行”。这里严格按照活体库技术标准打造,长期库、中期库、短期库功能分区科学合理,双十五干燥室、接纳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珍贵的野生潞党参种子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沉睡”,它们携带着潞党参产业发展的“基因密码”,为培育更优质的品种提供了无限可能。
青山筑梦,实干破局。
“我们以严选良种为根基,依托规模化智能温室,采用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智能机械化灌溉作业,科学、精准、实时掌握幼苗生长环境及所需的营养成分,努力提高潞党参幼苗成苗率,力争实现年产种苗300万株、党参16.5万公斤。”作为该项目负责人,姚超为积极推进潞党参规模化种植,在沁河镇南石等村流转了1500余亩土地,用作潞党参大田繁育基地。
记者采访时,潞党参播种机正驰骋田间。9位农户为一组,分两排面对面坐在播种机背后,弯腰插苗的动作娴熟而专注。短短三日,近300亩的潞党参一年苗便播种完成,机械化种植大幅提升了效率。
据了解,沁源县将计划建设党参切片加工厂和建设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逐步完善“党参种植规模化、产业链条一体化、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努力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协同发展,助力潞党参从“地方特色”向“支柱产业”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