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日报
一座寻常小院,一个天底下最温暖的“家”
一副瘦弱肩膀,扛起即将跌落的残阳
27岁,正是女人青春之花绽放的季节。她毅然放弃已从事10年零7个月的民办教师工作,在自家四孔窑洞办起全国第一家“家庭幸福院”;
30年间,她和住在这里的鳏寡孤独老人同住一个院、同吃一锅饭,不是一家胜似一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先后供养12名孤老复员军人,为19位老人养老送终;
如今,她也白发上头,需人照顾,但“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她说,无论多么艰难也要坚持下去,倾尽所有也要让老人们吃好、穿暖、住舒服;
她说,这里就是老人们的家,无论如何,这个家不能散!
……
她就是赵海英,潞城市成家川办事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奖获得者,长治市第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上党大地广为流传的“好心人”。
1961年,年幼的海英从南京被人送到山西,之后,她便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父母。也许是自幼得到过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海英一直心存感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民政部号召各地用“承包”的办法解决孤、寡、病、残老人的生活问题。潞城市东邑村的大喇叭里广播了好几天 “希望广大村民踊跃报名,负责村里孤寡老人的生活起居,照顾一人,大队给450斤粮,每天2毛5分钱,每月为承包者发40块钱。”
几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人主动接受这个任务。
第8天,时任村长的史昆明和妻子赵海英坐不住了:“你是村长,我自小像个孤儿,咱受过恩,咱得同情、帮助那些可怜人,况且自己是共产党员!”赵海英主动提出要“承包”养老院。而这时,她已经是一名有着10年教龄的民办教师,在那个年代,教师是一个多么令人自豪的职业。面对稳定的工作和心中的责任,年轻的赵海英毅然选择了后者。
母亲听说后,赶紧劝阻:“别人包山包林包汽车,发家致富,你却包盲包残包寡妇,自找麻烦。”
同事们七嘴八舌:“你已经有10年的教龄,民办转公办,前途大得很!一步走错,后悔可来不及啊!”
村民们更是议论纷纷:“海英就是想出风头,年纪轻轻,怎可能和那些生活处处要人照顾的老人们住到一起?”
善意的劝说和冷嘲热讽没有动摇海英的想法,她和爱人商量,四孔窑洞腾出两间,两间家人住,两间给老人们住。
当年9月,五保户徐引芝、秦仓喜、朱枝林、秦不伦就入住海英家。全国首家“家庭幸福院”就此诞生。
那一年,海英年仅27岁。
家里一下添了4口人,海英的生物钟完全颠覆,劳动强度骤然上升。
早上6点不到就得起床,挑水砍柴、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端屎端尿、洗脸梳头、整理房间,晚上12点以前还不能上床睡觉……一边是三个年幼的孩子,一边是生活不便的老人,从早到晚,海英忙得像个停不下的陀螺。
入院的老人大多年老体弱,经常生病,有的还行动不便甚至性格怪僻,护理难度常人难以想象。
朱枝林、秦不伦初来时带的铺盖卷里,密密麻麻的满是虱子,海英亲自拆下被里清洗干净;
李虎林肠胃不好,大小便时经常把裤子、被套、床单弄脏,(为了让老人有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海英及时把弄脏的床单洗干净,防治老人得褥疮;
王粪孩脾气暴躁,常和别人吵,一次海英过去劝和,他竟不分青红皂白抡起棍子就打,打得海英的眼睛肿了好几个月,但她没有责怪,默默地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寡妇徐引芝患有严重的腰腿疼病,海英和丈夫搬走木床,专门为她盘了个土炕,每天捡些柴火,把炕烧得暖暖和和;
80岁的鳏夫秦仓喜提出到北京看望哥哥,即便是春播大忙,海英也没有犹豫,带上老人坐上火车直奔京城,帮助老人完成了心愿;
……
外人看来,海英从老师升成了敬老院院长,依旧拿着公家的工资,而事实上,个中辛酸,只有她自己知道。
老人生病了,得悉心照料,请医买药;老人瘫痪在床,得细心侍候,整日陪护;老人去世后,得为死者整容入殓,日夜守灵,直到老人入土为安……无论大事小情,海英件件亲力亲为。
目睹了海英为逝去的老人办后事时的大胆心细,敬老院的老人问她:“你一个女人家,做这些不害怕吗?”
海英回答道:“这也是做给你们看的,让你们知道在这儿住着你们就不孤独,还有我这个‘女儿’。”
老人们感叹,这些亲生孩子都做不到的事,海英这个“外人”却做到了……
前些年,徐引芝病危,临终前,引芝嘱咐女儿和女婿:“我拖累了海英7年,她从来没有说过一句难听话。她就是我的亲人,我死后,你们要给她报丧。如果她两口子来,你们要按亲人的礼待她。”
前来奔丧的海英,听到这几句遗言,接过一条白裤和三尺勒头布时,泪水已夺眶而出。三尺勒头布!按当地的民俗,只有亲生的儿女才能戴……
海英的好,老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老人们都说:“海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有这样的好‘女儿’,我们知足了!”
现在海英一出门,老人们都会问她去哪儿,嘱咐她骑车当心点。每次回去,老人们主动帮她拿东西,嘘寒问暖。
“其实,我也在享受着老人的关心和疼爱。”海英说,“好多记者听说这些事以后都来采访我,他们问我,到底图了个啥?图啥呢,我也说不清,可能就图个自己心安吧!”
繁杂琐碎的日常工作,慢慢销蚀了海英的容貌,周而复始的平凡日子,悄悄带走了她最美的年华。
很多人问海英,有没有想过放弃?海英说,这就好像招工一样,进一个好进,走一个可不好走。他们都是鳏寡孤独老人,每天在一起同吃同住,感情也逐渐加深了。再说,我要不干了,往哪里撵他们,他们本来就没有家……
岁月如梭。转眼到了1996年,敬老院迎来了一次改革:开始实行由海英自办,市里、办事处给予支持的民办公助模式。改革也让赵海英有了扩大敬老院的想法。
几经周折,海英在窑上村租了一座小院,拿出家中全部积蓄,还另外向三个女儿借了一笔钱,下定决心大干一番。
面对多年无人居住的小院,赵海英带领有劳动能力的老人,铲除半人高的荒草,整修破败的房屋,先后花费三十多万,使院子旧貌换新颜。
那一年,“潞城市康谐敬老院”正式挂牌。
走进康谐敬老院,一座独院、两层小楼,赵海英收拾得干干净净,院子中间还辟出了一小片菜地,平日里赵海英会在这里种一些绿色蔬菜供老人们吃。中间的正房是赵海英夫妇的卧室,其余所有的房间都给了老人们。活动室、棋牌室一应俱全,不仅在敬老院的老人们可以有丰富的业余活动,村里街坊四邻的老人有时也会过来串串门,跟这里的老人们唠家常,让这个敬老院显得更加热闹、温馨。
十多年过去了,这座小院已成为当地一张闪亮的“名片”,一个名副其实的幸福家园。
老人们在这个幸福家园享受着他们来之不易的天伦之乐,而身背几十万债务的赵海英却并不轻松。就在这个时候,潞城成家川有个“好闺女”的故事不胫而走,党和政府的领导来了,社会上的爱心企业家来了,青年志愿者来了,他们带着对这个“好闺女”的敬佩,带着自己的爱心,共同帮助这个幸福家园继续向前走。
“年前,市里和潞城的领导都来看望我和老人们,又送东西又送钱,我挺感激的。在政府的帮助下,借别人的饥荒,也总算还得差不多了,心头这块石头也总算落地了!”
年前,市委书记马天荣等领导专程看望并慰问海英和老人们,并及时帮助解决资金和各方面的困难;
长治市凌云工贸董事长王忠莲一年4次来到康谐敬老院,为老人们捐款捐物;
长治爱心义工志愿者连续四年在 “九九重阳节”期间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打扫屋子、表演节目;
当地企业家成忠民,每年给敬老院送10袋面、10袋米……
千万颗爱心拧成一股绳,共同守护着这个幸福家园。“有这么多好心人帮助我,我还有什么理由退缩?继续干吧!”海英坚定地说。
做了半辈子“好闺女”,但是在自己的家里,赵海英却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
谈及家人,海英愧疚不已,她说:“我做了老人们的好‘女儿’,却没有做一个父母的好女儿,也不是女儿们的好妈妈。”
敬老院刚刚成立的时候,海英经常出门开会,已经上了年纪的公公婆婆就成了临时的“保姆”,帮忙照顾敬老院的老人;
“三个姑娘的孩子,我没有正经帮忙看过一天;春节期间,工作人员全部放假,我给敬老院十几个老人包饺子,连回家贴对联的时间都没有……”说到这里,这个坚强了30年的女人流下了热泪。
女儿们从小看母亲照看老人,她们也从母亲身上学到了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30载风雨春秋,对母亲没有一句怨言。
“这些年,如果不是家人的支持,我怎能尽心尽力照顾敬老院的老人?”歉疚之余,海英也对家人心怀感激。
……
最近,海英被一辆轿车刮倒,身在医院、心却时时挂念着敬老院,她担心自己的身体和精力都大不如前,需要照顾的老人却有增无减,甚至有外省的孤寡老人和她联系,已经不再年轻的海英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希望自己的坚守能够让更多人感动,参与到照顾孤寡老人的行列中!”海英期盼着……
坚守30年,海英的荣誉簿上满满记载着这个“好闺女”一路走来的足迹;
坚守30年,敬老院的老人们心中惦念着这个“好闺女”的真情;
坚守30年,邻里八乡传颂着这个 “好闺女”孝老爱亲的故事;
但是,这些在海英看来,都不是她选择坚守的目的。她说,“只要能守住这个家,让这里的老人们安享晚年,我还能坚守一个30年!”
一双渐已苍老的手,守护超越血缘的爱。
一份质朴爱心,感动万千有爱之人。
一生默默坚守,对不起家人但对得起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