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我们稳扎稳打,真抓实干,高质量推动目标任务完成。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2410元,增长5.6%,高于全市经济增长增速;一产增加值完成99.5亿元,增长4.7%,增速排名全省第3;一产固投完成51.3亿元,总量排名全省第4。
(一)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大力实施单产提升、有机旱作等项目,创建玉米有机旱作集成技术示范区10万亩,涌现出一批旱地“吨粮田”,实现了典型产量向大田产量的转化。全年夏粮大幅增长,秋粮保持稳产,粮食生产面积达38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5.17亿斤。全国节水农业观摩交流座谈会暨部省战略合作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现场会、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山西主场活动在我市举办。
(二)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落实落细防返贫监测帮扶,不断优化监测方式,坚持开发式帮扶和兜底式保障相结合,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稳定规范消除风险。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实施产业发展项目956个,巩固、提升、盘活、调整产业帮扶项目4966个。抓实务工就业攻坚行动,全市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10.98万人。加大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支持力度,发放小额信贷2.47亿元,帮助4830户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发展生产。全市光伏发电收益达到1.63亿元,收益惠及980个村。
(三)“千万工程”成效显著。坚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按照“一年见雏形、二年出成效、三年展新貌”的目标,围绕“一山一湖一水一路”示范廊带建设布局,坚持标准上精益求精、建设上精雕细刻、运营上精耕细作、投入上精打细算的原则,重点建设了49个省级精品示范村和345个省级提档升级村,打造出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办成了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推动全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上了新水平。召开全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推进会,对工作成效明显的5个县区和51个村进行了分档激励奖补,切实激发了各县区比学赶超的干劲和动力。
(四)特优产业持续做强。立足精品小杂粮、道地中药材、特色蔬菜等优势,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升特优产业带动水平。新增北方水城牌沁州黄小米、威胜军牌党参、晋豆豆牌番茄3个“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长治市“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累计达到10个。深化京长对口合作,举办10场长治特色农产品专场推介活动,120余家企业携500余款优质特色农产品精彩亮相,签署多项战略合作协议。山西长治党参栽培系统(长治市平顺县、壶关县)入选第三批中国全球重要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五)乡村治理有效提升。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有序推动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持续释放“三权分置”政策红利。全面推广农村产权交易和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推动农村集体“三资”全程信息化监管。壶关县维承家庭农场探索立体种植做法入围农业农村部第六批典型案例。成功承办“大地流彩·全国‘和美乡村健康跑’(村跑)长治站活动”等4场国家和省级大地流彩系列活动,有力提升了我市乡村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是完成“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我们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扛牢粮食生产责任。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和水浇地建设项目。重点抓好长子、黎城15万亩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项目,建设小麦谷子“一年两作”示范基地,建设有机旱作农业集成技术示范区40万亩。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5万亩以上、产量25.2亿斤以上,发展大豆面积9.8万亩以上、油料面积3.5万亩以上。
(二)守好巩固衔接底线。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保持总体稳定,落实落细产业、就业等帮扶政策,按照“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原则,用好衔接补助资金,一业一策精准扶持。落实一次性交通补贴、稳岗补助、务工奖补等就业帮扶政策,深化“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进一步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三)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巩固“六乱”整治成果,围绕“两拆两治两化两建”措施,深入开展“六清”行动。稳步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工作,常态化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建立健全人居环境长效运行机制。以浊漳河沿岸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驿站周边村和城郊融合类村庄为重点,布局建设50个精品示范村,388个提档升级村。
(四)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力争全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中药材面积稳定在155万亩。按照“做强猪鸡,做大牛羊”的思路,实施一批畜牧养殖项目。落实生猪产能监测和调控机制,确保能繁母猪和规模养殖场处于合理范围。推动中药材、粮品、果蔬、肉制品、酿品(功能保健品)五大产业集群发展,深入开展京长对口合作,扩大上党品牌系列农产品的知名度。
(五)深化农村重点改革。积极推进1乡10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长30年试点,为全面推开提供经验做法。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土地流转和全托管服务等多种形式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分类指导村级制定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推广应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