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引领。近年来,依托园区区位优势及现有产业基础,武乡农业示范区通过完善机制、培育集群、纾困解难,推动园区建强组织链、锻造产业链、优化服务链,

“三链融合”逐步形成了县区两级、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全域推动的新型产业园布局,园区产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换挡提速、提质增效。

(一)完善机制,建强“组织链”

自成立以来,园区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规范化、三年上台阶”总体思路,稳步推进各项工作,连续三年在全省开发区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园区始终把区内建设作为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关键路径,坚持“党建引领、惠企发展”工作思路,秉持因链制宜、质效双升原则,实施“重大项目专班制、一般项目领导包联责任制”,建强“组织链”,强化项目调度,跟踪项目进展,坚持周例会、月讲评、季观摩,对园区67个项目实行三级分包、台账管理、挂图作战,确保项目“拿地即开工、服务一站式”。具体为:一是将链主企业负责人纳入其中,形成园区统筹、链主企业引领、链上企业参与的“一盘棋”发展格局,推动园区链上企业事务共商、资源共享、发展共促,充分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二是强化“首席服务官”机制,园区领导每月至少到项目进行一次调研,实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一对一”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点、堵点,收集并推动问题解决;三是发挥“行业指导者”作用,各部门每周至少到项目进行一次走访,强化对分包项目的服务指导,针对性提供行业监管、政策扶持,为园区增链延链补链创造条件。

(二)培育集群,锻造“产业链”

通过梳理产业链要素需求,园区重点围绕项目、招商、人才、平台、融资、用地等清单任务,系统构建产业链全景图,锻造优势“产业链”,助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一是组建招商引资专班,紧盯行业龙头企业和前沿技术团队,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大力招引产业关联度高、互补性强、成长性好、附加值大的项目,按照“从弱到强”(强链)、“从缺到全”(补链)、“从单到多”(延链)的思路,精准绘制产业链招商地图,持续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以链招商”,从一子落地到依链成群、集群成势,有效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截至目前,园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共6个,总投资6.11亿元。位于武乡县丰州镇曹村的绿农农牧有限公司用一只肉鸡串起一条“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的“黄金链”,形成“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粪污有机肥利用、畜禽屠宰”的肉鸡产业链和“原料种植、饲料加工、养殖屠宰、食品加工、物流分销、品牌推广、产品销售”的全过程产业链。

二是采用“政府搭平台、企业做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合”模式,深化“链上企业+公共平台+专业人才”运行机制,打造以园区为主阵地、以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联盟,通过引进和培育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增强企业协同效应和竞争优势,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让人才、资金、政策、技术等资源要素汇聚在产业链上,推动链上企业互联互通互动。位于武乡县丰州镇兴盛垴村羊肥小米产业园的太行沃土有限公司2024年与山西农业大学开展合作建设杂豆基地、绿肥谷子轮作试验等科研项目,强壮“链上骨骼”,切实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有力推动了小米产业链做大做强。

(三)纾困解难,优化“服务链”

园区聚焦企业发展需求,以解决链上企业“急难愁盼”、助力产业“依链成群”为宗旨,优化“链上服务”,形成政策专人解读、问题专人跑腿、信息专人报送、生产专人督导、助力企业稳健前行的良好局面。

一是优化营商环境,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园区落实“清单化、图表化、可视化”准则,从准入准营、联审联办、告知承诺、证照集成、审管联动等八个方面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持续探索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紧盯关键项目、关键人、关键环节,持续推进项目用地要素保障,切实打通了项目推进“中梗阻”,扫清了项目建设“绊脚石”。去年园区共计为11个项目提供立项、为4家企业提供注销等全代办服务。

二是坚持项目为王。园区立足“一切围着企业转,一切盯着项目干”精神,构建“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通过设立“金牌店小二”、政企微信群等方式,选派素质高、业务精的服务专员与企业挂钩,强化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底线意识,依托企业“点单”、园区“派单”、部门“接单”、企业“评单”机制,聚力攻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绊脚踝”问题,推动“企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发展是园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项目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实干是梦想成真的唯一路径。下一步,武乡农业示范区将继续加强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不断完善园区功能和提升园区品质,为园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舞台,

进而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突围突破注入更强动力。(武乡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