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管重罚”迈向“信用赋能”,从“被动监管”转向“主动服务”,近日,长治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在行业治理领域率先破局,创新推出货运企业“白名单”创建工作。通过“靶向监管+精准服务”双轮驱动,为合规企业开辟发展“快车道”,成功实现监管效能与企业活力“双提升”,为新时代行政执法与行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制度破冰:以信用监管重塑行业生态。针对货运行业长期存在的“小、散、弱”经营格局、监管资源分散以及企业融资困难等痛点问题,市队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突破口,印发《开展道路货物运输白名单企业创建工作的通知》。围绕安全生产、诚信经营、企业管理等6大类23项详细指标,经过企业自主申报、多部门联合评审、行业公示通报等规范流程,首批遴选出8家管理规范、信誉良好的优质企业纳入“白名单”。

“白名单不是‘终身制’,而是‘动态榜’。”这一制度建立了严格的动态管理机制,企业需持续符合各项合规要求才能保持在榜。同时,入选企业可享受一系列“专属红利”:执法检查频次大幅降低,优先纳入政府部门政策扶持范围,并在金融、保险等领域获得“绿色通道”服务。这一创新举措打破了传统“一刀切”的监管模式,让优质企业得以“轻装上阵”,同时也为整个行业树立起“合规经营、诚信发展”的鲜明导向。

构建纽带:政银企协同破解发展困局。为确保“白名单”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切实解决发展难题,在推动货运企业“白名单”创建过程中,市队协同多部门,以“全链条服务”为核心,打出一套精准高效的“组合拳”。一是开展深度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梳理企业在资金、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痛点难点,形成问题清单。二是强化政策对接,积极与市政府及金融主管部门沟通协调,深入研究交通运输领域金融扶持政策,为后续服务奠定基础。三是搭建沟通桥梁,与全市17家银行、4家保险公司开展专题座谈,系统了解各机构金融产品特点,构建政银保企对接资源库。四是严格筛选评定,在一城四区全面推进白名单创建工作,经企业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等环节,从18家候选企业中优中选优,最终确定首批白名单企业。五是定制金融服务,组织召开道路货物运输白名单企业金融专场会,联合长治市政府首贷续贷服务中心、6家银行、3家保险公司,围绕企业需求量身打造“金融套餐”,会上,银企达成初步融资意向860余万元,切实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打通了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为白名单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监管升级:从刚性管理到智慧善治。在全力做好服务保障的同时,积极推动监管模式转型升级。市队始终明确,白名单不是“免责单”,而是“承诺书”,白名单创建工作的核心在于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监管体系。对于白名单内的企业,执法队秉持“非必要不干扰”的原则,将监管重点转向“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和“互联网+监管”模式,充分依托货运车辆动态监控平台,实现对企业运营数据的实时精准掌握;而对于名单外企业,则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通过严格监管倒逼企业规范经营,推动行业整体提质升级。

长效赋能: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随着长治市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货运物流作为经济“主动脉”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在此关键节点,货运企业“白名单”创建工作意义重大,既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实践,也是畅通产业循环、保障供应链稳定的制度支撑,更是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筑牢经济循环根基的重要抓手。依托“信用监管+精准服务”长效机制,该举措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推动长治向全国物流枢纽建设“新标杆”迈进 ,助力城市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更大效能。

下一步,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将持续扩大白名单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准入—培育—退出—提升”全流程管理机制,让更多优质企业能够享受到政策红利。同时,不断探索“监管+服务”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以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为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