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市科技工作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全国两会精神,聚焦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重点实施八大行动。

一、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深化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长治实践的实施意见》,加快实施“不对称创新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具体来说,就是要立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应用区”城市定位,聚焦“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这个目标,加快构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重点研发项目支撑、重大创新平台扶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四个机制,全面落实强化成果转化主体、增加科技成果供给、建设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十六项改革措施。努力形成梯次衔接、规模充足的科技人才队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提升,主导产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创新平台量质齐升,全社会R&D强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建成符合长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

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聚焦重点产业,开展百项科技研发项目攻关。一是要建立重点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领衔开展重大专项技术攻关机制,探索实施厅市联合开展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争取国家、省科技资金扶持;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制造、固废利用等产业领域,瞄准焦化除尘灰资源化利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半导体封装技术及煤炭智能开采技术进行攻关,实施市级重大专项、重点研发专项20项以上;组织我市科技型企业、科研机构与潞安集团开展合作,共同开展科研攻关。二是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去年我市在全省首创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厅市企三家联合资助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一方面拓宽省市基础研究联合资助领域,一方面加快市级基础研究项目布局实施。三是要实施好2024年度10项市级重大专项、22项重点研发项目和18项省基础研究(长治·潞安)联合资助项目。

三、实施“晋创谷”样板打造行动。加快“晋创谷·长治”平台建设,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样板。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完善制度建设。按照“晋创谷·长治”建设要求,完善支持政策的实施细则,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对接北京专业服务机构,研究制定“双向飞地、协同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形成“北京研发、长治转化”创新模式。二是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对接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规划建设北京工业大学(长治)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积极引导重点企业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中试基地,打造引领区域科技创新强磁场。三是培育一批科技企业。聚焦三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初创型企业和创新型团队入驻。

四、实施科技创新主体强化行动。着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领军企业”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持续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按照《省政府工作报告》量化任务分解,我市需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94家以上。我们要紧盯目标任务,深入企业一线,提供精准指导服务,推进科技惠企政策落实落地,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不折不扣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要狠抓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工作,全年入库企业突破300家。建立“科技金融”扶持制度,扩大“科技创新券”兑付支持范围,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

五、实施创新平台建设提质增效行动。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重点加速推进煤基合成化学品山西省实验室(筹)、长治市植物萃取、高科光电CNAS、中国科学院煤化所山西省能源化工中试基地等高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发展LED新型显示、光伏技术、固废利用、表面处理、能源革命等技术创新中心,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00家以上。

六、实施科技服务业培育壮大行动。在科技研究与试验发展领域大力培养科技服务业企业,推动现有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平台等培育壮大为法人企业,推动科技服务业量质提升。推进与武汉理工大学、山西大学、上海大学、中北大学等高校合作建设成果转化中心,探索建立“一链一院”的产业研究院成果转化模式。推进致奕环保、万鼎煜电力工程、诚尔信工程检测等企业升规入统,实现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县域全覆盖。开展技术合同成交额考核评价工作,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省考核指标。

七、实施校地科技合作深化行动。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加快推进太原理工大学太行研究院、北大—长治襄垣化工联合实验室、武理工长治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太原科大长治研究院和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古巴分子免疫学长治研发中心等省校合作项目建设,完善柔性引才机制,落地一批国内外高端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引进培育青年科技人才,转化一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

八、实施研发投入提升行动。督促各县区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在十大重点产业链的“链主”“链核”企业内率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探索企业创新积分综合评价,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落实落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惠企政策,提升全市R&D投入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