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科技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一、党建引领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通过将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工作深度融合,使得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科技资源活水涌流、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形成党建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良好格局。一是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党组书记压紧压实第一责任,班子成员落细落实“一岗双责”,深入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和方向指引。二是把纪律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提升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锻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三是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紧压实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统筹推进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风险防控一体化机制。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效明显。聚焦全市重点产业创新需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是扎实推进基础研究。在全省首创基础研究“省、市、企”三方联合资助模式,市政府联合省科技厅、潞安化工集团共同出资设立了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联合资助项目(长治·潞安),首批立项实施18个项目,促进煤化工及煤炭清洁利用领域技术攻关;启动市级基础研究项目,立项实施40项;申报省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101项。二是加快推进科技重大项目实施,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组织实施中科潞安“大功率深紫外发光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等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3项,其中国家级4项。同时,聚焦重点产业,推动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加大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力度,凝练实施重大专项10项、重点研发计划22项、非常态化项目1项、科技战略项目1项,项目体系趋于完善。
三、创新平台布局建设更加优化。以高端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依托山西潞安太行润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煤基合成化学品山西省实验室(筹)正式获批,实现了我市在省实验室领域零的突破;光伏技术与应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新认定中北(长治)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组建“长治市植物萃取实验室有限公司”。加快市级创新平台建设,批准建设市重点实验室9家、技术创新中心4家,新认定市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
四、创新主体加快发展壮大。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领军企业”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进创新主体增量提质。一年来,共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59家;高企总数达323家;扶持高科技领军企业加速发展,对部分高科技领军企业申报的科技项目予以立项支持。
五、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不断提升。扎实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一是启动“晋创谷·长治”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制定出台“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依托长治高新区完成规划布局,确立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目前,“晋创谷·长治”已正式揭牌,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50余家。二是稳步推进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完成技术合同交易999项,成交额59.7亿元。其中,输出技术合同254项,成交额达8.54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0.33%,超额完成0.25%的省考核市指标。三是加快推进中试基地培育建设。潞安太阳能“山西省光伏制造中试基地”在省考核中取得良好等次,申报2家省级中试基地,新认定5家市级中试基地。
六、科技人才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认真落实人才强市战略。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赴上海、武汉、吉林等地高校举办招才引智专场活动5次;成立长治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邀请北大专家团队莅临我市煤化工企业调研。二是推深做实科技特派员工作,第三批企业科技特派员入驻企业累计开展技术服务200余次,起草行业标准5项,建立创新平台4个、参与各类科研项目26项等;拟定第四批企业科技特派员46名;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78名,认定市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35个。三是积极申报科技人才项目,申报“三晋英才”项目21个,新增省级“科技副总”6名(累计8名)。
七、京长对口合作走深走实。紧紧抓住京长对口合作契机,用好北京智力人才、科技创新等优势资源。一是联合共建北大-长治襄垣化工联合实验室等11个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太行山中药材创新北京专家工作站(平顺)”揭牌成立。二是推动我市企业与北京高校开展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三是狠抓京长技术交流,长治输出北京技术11项,成交额1.59亿元;吸纳北京技术113项,成交额13.72亿元。